• 2021-02-02 13:45:09
  • 阅读(10293)
  • 评论(11)
  • 中新网长治2月2日电 题:古稀白叟传承柳编技艺50余年 后继无人盼传承

    将除皮处理后的柳条穿插排列组合,经过彼此挑压织造,最终在编好的器物边际编框,使周边平坦。2月2日,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碾张乡参韩村,70岁的崔毛则坐在自家院中为记者现场展现长子柳编技艺。

    崔毛则的柳编资料和制品。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供给

    崔毛则向记者展现了自己30多年前织造的各种巨细笸箩和筐,在年月的腐蚀下,这些老物件已失去了开始皎白的颜色,外表泛黄、发黑,但它们却是崔毛则最名贵的东西。

    随后,崔毛则带记者观赏了他的储物间,只见地上堆满现已制造好的柳编制品,簸箕、升、笸箩……巨细不一、方式各样。"上一年编好的物件大多现已卖了,这是剩余的一部分。其间簸箕最受欢迎PP阻燃母粒,所以我编的最多。"

    现如今,跟着生活方式的改动,柳编制品大多被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替代,"这门费时又吃力的手工,的确出力不讨好。"崔毛则坦言,他编了50多年的柳,柳编的市场价格尽管逐年进步,但除掉本钱实际上赚不了多少钱。"一个小簸箕三四个小时编好,卖五六十元,大的则需七八个小时织造,价格八九十元。"

    "我编了一辈子柳编,尽管儿孙们对这门艺道不感兴趣,但我觉得这是门手工,不能容易丢掉。"长子柳编现已当选当地非遗项目,崔毛则是该项技艺的传承人。但由于年纪等许多要素约束,仅凭崔毛则一人之力很难推进这门手工传承开展。

    "现在村里制造柳编物件的只剩我一个人了,柳编制品虽不如塑料制品等简便,但运用时间长,契合环保要求,失传了太惋惜。"崔毛则说,期望柳编技艺可以持久传承下去。(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