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讨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得悉,该所刘俊研讨员、陈建业博士最新在内蒙古研讨发现一件约2.5亿年前的匍匐型类不完好骨架化石,将其命名为匈奴老挝鳄,现在归入迟滞鳄类。
这也是包头大青山晚二叠世(约2.5亿年前)动物群发现的一个新类群,而该类群最早的化石记载来自于甘肃玉门的大山口动物群,它们阅历了二叠纪晚期(约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情,其最晚的类群延续到三叠纪晚期(约2.3亿年前)。
匈奴老挝鳄研讨效果论文近来由世界专业期刊《体系古生物学杂志》在线宣布。刘俊指出,因为匈奴老挝鳄化石资料不完好,归入迟滞鳄类姑且存疑,后续还需要更完好的化石及更多的研讨作业皖神环保来处理这个类群的分类问题。
他着重,不论其分类方位怎么,在大青山发现匈奴老挝鳄,已添加二叠纪晚期华北与东南亚老挝四足动物群的类似性,然后印证了研讨者之前提出的老挝四足动物由华北迁徙而去的假说,这也暗示,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东南亚在二叠纪晚期就存在陆地衔接。
刘俊科普介绍说,迟滞鳄类是一类分类方位还没有彻底确认的前期四足类,一般体长可达1米多,头部形状与鳄鱼有些类似,最典型的特征是身体背部脊椎上的甲片以及球形的间椎体。依据甲片形状等能够区分出迟滞鳄科及毕氏螈科。依据侧线体系、头骨形状等估测有些品种如鳄类相同生活在水中。
匈奴老挝鳄化石发现于2010年,在野外头骨的顶面现已风化露出过半,并于2011年完结标本修补作业。该化石异乎寻常,其标本的头骨扁圆、顶面布满纹饰,巨细也与俄罗斯的兰炭鳄类似,开始被当作是副匍匐类。不过,通过仔细观察研讨,却发现新标本与副匍匐类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头骨没有颞孔,鼻孔在两边。
此外,该化石标本下颌与甘肃玉门发现的迟滞鳄类走廊泰齿螈十分类似,但没有迟滞鳄类典型的甲片及间椎体,肩胛骨形状也与已知的迟滞鳄类差异很大。这使得研讨者对其进化分类方位一向很利诱。
刘俊表明,老挝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一些一起期的四足动物。2018年,老挝一个新的迟滞鳄被命名为那呷老挝鳄,这个类群与其时正在研讨的大青山化石资料极为类似,因而,最新效果论文将大青山不完好骨架化石资料归入老挝鳄属,并命名匈奴老挝鳄,一起也清晰其是否能归入迟滞鳄类暂时存疑。(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