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5-26 10:46:29
  • 阅读(12991)
  • 评论(10)
  • 我的父亲母亲

    我父亲徐大猷,本籍湖北。1949年4月,在北平读中学的他,报考了解放军的华北军政大学,学习音乐。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人民解放军二野军区文工团,后又调入西南军区文工团。 1952年,父亲受命从西南军区文工团来到十八军53师文工队,至此跟从部队进军西藏。在53师文工队,边修路旁边进藏。

    我母亲耿珊舟,安徽砀山人。 母亲13、4岁的时分就跟着哥哥姐姐来到了豫皖苏解放区,后来正式从军,分到军分区文工团。1949年头,军分区上升为二野十八军53师。母亲地点文工团成为十八军53师文工队。母亲跟从部队参与过淮海战争、渡江战争。她小小年岁一向跟着部队南下南下,走到了四川。在跟从部队参与建筑甘孜机场时分,母亲和班上的12名女兵遭受窑洞塌方,她和战友们全被埋在泥土里,后被抢救出来,她身边有四位战友从此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年,母亲只要17岁。母亲跟从53师构筑康藏公路,背着背包翻越雀儿山等十余座大山,淌过很多的冰河。边修路旁边进藏,硬是靠双脚走到了西藏拉萨,是咱们国家现在还活着的为数不多的“第一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之一。 

    我的父亲母亲是在进军西藏的十八军部队里相识,相爱。西藏的蓝天白云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和芳华。

    爸爸妈妈亲跟从部队抵达拉萨后,在若干年里先后转业到了当地,参与了西藏的建政建制作业。尔后,在几十年绵长的年月里,他们一向在西藏,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西藏的开展和建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老西藏。爸爸妈妈是直到离休,才先后脱离西藏的。

    1954年,康藏公路成功通车。父亲母亲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前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相片。

    小女兵啊,你走过了那么多的山和水

    1947年的秋天。由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刘邓大军千里行进大别山,我国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由防护转入进攻。这一巨大豪举,预示了我国革命的期望和成功。

    皖北大地,一片硝烟弥漫,仗打得非常艰苦,局势也非常急迫。

    地里的庄稼己经收割结束,乡下土路上,一辆马车拉着一家老少8、9口人,坐不下的孩子们就跟着车走。14岁的女孩子珊舟牵着哥哥姐姐的手,步履仓促地赶往豫皖苏军区三分区住地。

    这是组织上特意的组织,让全家人到解放区来。还派了马车来接他们。

    三分区的领导看着小珊舟和另两个年岁小的孩子,亲热地发动他们参与三分区司令部宣扬队,领导说:现在处都在交兵,你们到部队比当地安全!就这样小女子珊舟从军啦!到了部队,穿上了戎衣,就是一名兵士了。学歌唱、学打腰鼓、学打霸王鞭,小珊舟很快地就融入到这个充满了奋发向上的团体之中。

    1948年秋未。淮海战争的拉开了前奏!仗一向打到元旦前后。淮海战争成功后,紧接着予豫皖苏军区和分区全撤消了、从头整编。干部大部分编入了南下接收干部大队,一小部分留在原地作业,军区和分区部队的主力整编成了二野十八军五十三、五十四师。哥哥姐姐们被编入了南下接收干部大队,进了南京。小女兵珊舟独自一人跟着十八军53师文工队奔赴了大西南。仍是在战争打响前的某一天,在仓促而行的两支部队里,与幻洲哥哥擦肩而过,两个人简略地说了几句,就各自追逐自己的部队了,至此,珊舟和家人一别就是十年。

    这个生善于皖北村庄的小女兵,跟着大部队,从豫皖苏老区动身,一路行军,一路交兵。淮海战争、渡江战争,南下南下,通过江西,走过湖南,走过贵州,拔山涉水,千里万里,最终行进四川。

    四川盆地,山明水秀、气候温文,四季如春。

    剿匪、建政,部队里的有些战友现已是当地上的一名作业人员了。

    同志们都说:或许咱们就要在这儿扎下营盘······。

    在名山

    那是1950的秋天,气候逐渐的转冷了。在部队走到四川雅安名山县驻守的日子里,俄然有一天,小女兵珊舟生病了。上吐下泻,一瞬间发冷,把全班人的被子都盖在身上都仍是觉得冷,冷得牙齿直打颤;一瞬间又发热,摸着棘手,满脸通红,吐呀吐到最终,浑身没有一点儿劲,一站动身走几步,人就跌倒了。本来就低矮的身体更是显得衰弱了。队里领导和战友们看看状况欠好,抬起了担架,赶紧地把她往师部卫生队送。从文工队驻地的名山县城,到卫生队,八华里的路,战友们一路紧赶小跑的。到了卫生队,医师护理都围了上来,一看:本来是她!这个小女兵咱们太了解了。行军路上,不就是她站在路旁给咱们歌唱,说快板吗,那次,在师的庆功会上,她还给咱们演了一段《白毛女》里的扎“红头绳”呢。

    小女兵在卫生队这个暂时医院住下了。年青的医师护理精心的照顾着小女兵,他们全把她当作自己的小妹妹。他们给她喂药喂水,给她打针,嘴里还说着:会好的,很快就会好了,等你好了,还给咱们歌唱。他们摘来山花,把用完了药的瓶子装上清水,放在她的床头。那位护理长,更是一天好几遍的到她的病房里看她,医师开的药准时吃了没有?还发不发烧?还吐不吐了?他的心里不免有些忧虑,在那个时代这种病叫发疟疾,搞欠好是要死人的。

    护理长是位男兵,早在豫皖苏三分区的时分,他就知道这个小女兵。因为小女兵是跟着哥哥姐姐到部队的,兵士们中心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哥哥背着妹妹行军交兵,这在当年一时被传为佳话。

    小女兵确实很小,不只年岁小,个头也小,每次行军的路上,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部队的最终面,有时还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呢。看那身戎衣,穿在她身上总是显得长长的大大的,晃晃荡荡的。后来在部队的文艺表演会上,在行军行进的道路旁做煽动宣扬的文工队员之中,他常常能看到小女兵的身影:小女兵聪明伶俐,在进军路上做煽动宣扬时,可以及时的把部队里感人的业绩编进歌词里。比方,在看到行军的兵士,有的一个人背着两个干粮带,两把枪的时分,小女兵就唱道:“这位战友好样的,乐善好施醒悟高!”。

    小女兵扮相美丽、歌唱的时分声响特别好听,所以他就记住了这个小老乡。部队进入了四川,当他在看文工队的表演时,再一次看到小女兵,心里为她树起了大姆指:这么小的一个女孩子,跟着咱们部队,从老区一路行军走到了这儿,没有抛弃没有当逃兵,传闻:这时分的小女兵现已是文工队女兵班的班长了。真是不简略呀!

    住了几天的院,小女兵珊舟康复了。刚来时小脸黄黄的,这一刻也显露了花相同的笑脸。告别了哥哥姐姐相同的医师护理,一路唱着歌回到了部队。

    回到文工队,又持续练快板、练新歌。

    部队接到了新的使命:进军西藏!

    部队很快又要开拔了,那些下到了当地的同志又被召回,小女兵跟着大部队开端了自己人生最艰苦而最荣耀的贡献。

    难忘甘孜修机场

    昌都战争后,十八军成立了后方司令部,几个师的绝大多数军力都投入到建筑甘孜机场的大会战中。

    1951年头春,小女兵耿珊舟参与了甘孜机场的抢建筑设。

    女兵班有12个女兵,年岁最小的16 岁,最大的也还不满21岁。班长彭加英。

    其时,部队为了处理食宿,又不惊动当地大众,兵士们自己着手修窑洞。女兵们和男同志一同上山砍木材、劈树枝,背木头。在挖好的坑洞上面架上原木铺上树枝,糊上稀泥和成的土。窑洞建好了,她们还处处找寻颜色各异,型状美丽的鹅卵石,嵌成各种图画和标语,如“解放西藏,捍卫国防”、“建筑机场, 援助前方”。

    在工地上,她们和男同志相同:挑土、拉沙子,抬木头。挑土:一个人真实抬不起来就两个人一同抬,还让铲土的人:多点缀!再装一点!她们的心里只要一个希望:提前修好这条“空中通道”,以保证前方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

    高原的初春气候恶劣:括劲风的时分飞沙走石,出太阳的时分,紫外线激烈,女兵们的脸全都晒得脱了皮,因为长时刻吃不上蔬菜,她们个个口唇干裂、指甲洼陷。望着一个个瘦弱的身板,乌黑乌黑的脸庞,一说话,就显露皎白的牙齿,同志们爱抚的称她们为“黑人牙膏”。连师首长看见这些小女兵,都非常的欣佩,说:你们是了不得的小女兵,是咱们“康藏高原英豪班”!

    那一天,珊舟和女兵们劳累一天,她们在自己建筑的窑洞里睡得很沉,很香。有的人做起了梦:梦见自己悠远的家园,那北方的家园:在蓝蓝的天空下,一片片麦田绿绿油油,田埂上走着的是自己的伯伯叔叔、哥哥弟弟,大娘青海湖旅游包车大嫂们正坐在屋前衲鞋底呢。······想想也是啊,这些小女兵,合理芳华年华,象花朵一般刚刚显露嫩芽,如果是在平和时代,她们或许正在课堂上听了教师讲课,正在爸爸妈妈跟前撒娇呢。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建造事业,她们勇敢无比的,毅力坚决的跟从着人民解放军的部队,迈开双脚走进了雪域高原。

    夜现已很深了,没有人会想到风险正在一点一点向她们逼进,或许是白日太劳累了,或许是因为太年青了,其时,真的是竞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有青海湖包车两日游什么异常状况。俄然一声闷响,整个窑洞塌了下来,泥和土一会儿将12个睡梦中的女兵全埋了起来。

    本来半夜里下起了大雨,雨水冲垮了窑洞。

    这时,连长指导员带领着兵士们赶来了,不敢用铁锹挖,怕伤着女兵们,就用手刨,手被树枝刺破流血了也全然不顾阳光在线;下着大雨煤油灯点不着,就用两三个手电筒照着,刨着扒着,还不断的叫着每一个女兵的姓名:

    “彭加英”、“李淑惠”、“耿珊舟”······

    当这些女兵被一个个救出来的时分,这些平常干着再重再累的活都不曾掉一滴眼泪的女孩子们,还来不急拍净身上的泥土,抱着班长彭加英的臂膀就哇哇大哭起来。看到这情形,指导员、班长的眼里也泛起了泪花。

    那一夜,有4位女兵在睡梦中永久的告别了自己亲爱的战友们,她们再也没有醒来,她们宛如高原上怒放的格桑花,永久地在布绒朗山山坡上开放。

    登上这高高的雀儿山

    雀儿山是康藏交通的要塞。雀儿山藏名“措拉”,意为鸟都不能飞过的当地。主峰海拔6168米,冰雪皑皑,高耸宏伟,山势挺立,壁立于周围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

    1951年10 月,十八军后方部队的全体官兵来到这儿:要进藏,先修路,一边修路,一边进藏。那真是一段与死神反抗的年月。雀儿山山高大险、冰峰树立,是康藏公路第一高,当年老大众中流传着“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漠、高寒冻土地带,十八军将士诚信在线硬是用最原始的东西,开端了最艰苦卓绝的奋战! 兵士们用绳子拴着身子在山崖上用钢钎打炮眼,在冰河上架桥梁,历经含辛茹苦,废寝忘食,将公路一米一米的向前推动。

    女兵耿珊舟紧跟着战友们的脚步,一路艰苦地登上了高高的雀儿山。她和战友们一同:白日,在工地上收拾碎石、平坦路面、抬沙土、抬石头。晚上,睡在帐子里。因为气候冰冷,地面上都是厚厚的白雪,兵士们就捡来树枝,把背包铺在碎树枝上。他们还达观地称之为:这是咱们的钢丝床。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

    提起雀儿山,

    自古少人迹,

    飞鸟也难上山顶,

    终年雪不断。

    地冻三尺深,

    乱石把路拦,

    拓荒康藏交通线,

    这是一道关。

    人民解放军,

    个个是英豪,

    雀儿山上扎下营,

    要把山打通。

    雀儿山再高,

    没有咱信心高,

    雀儿山石头再坚固,

    没有咱毅力坚。

    山坡架帐子,

    睡在云雾中,

    树枝铺在雪地上,

    如同钢丝床。

    早上晚下工,

    热血挡凉风,

    没有水喝化雪吃,

    烧饭风味依。

    山高坡又陡,

    做工没处站,

    绳子拴在腰中心,

    悬空打炮眼。

    满山炸药响,

    碎石四下崩,

    铁山也要劈两半,

    不通也要通。

    当年为了提前完结公路的建筑,兵士们想尽各种方法。比方说:用钢钎在巨石上打炮眼,钢钎用得太久了,炮眼内温度高,钢钎遇热打起来就没劲了。一名小兵士就找来废旧的罐头盒,底下钉个小眼,让水慢慢地浸到炮眼里,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作业的进展。

    十八军53师的兵士为打通进藏的最终一道屏障雀儿山而昼夜奋战。张福林。河南人,是53师某团的一名班长。那时,他有高山反应和严峻贫血。为了提前修通公路,他和他的战友们现已废寝忘食接连奋战了好几天。这一天,他正带领全班做接连爆破作业,预备翻开雀儿山山顶最终一段艰险。正午,没有去歇息的张福林在查看石方作业时,俄然被掉落的巨石砸中,不幸壮烈献身,献身时年仅25岁。战友们在收拾遗物的时分发现他的衣兜里有几包菜籽,这是他进藏前买的,预备注册公路后,带到西藏,在高原播下种子,让藏族同胞们吃到新鲜蔬菜。张福林早做好了扎根西藏、建造西藏的长时刻预备!

    张福林献身了,文工队员们忍着心里的沉痛将他的业绩编成文艺节目,在工地上表演,受到了广阔修路将士们的称誉。

    每逢提起张福林,耿珊舟都会说:他是咱们53师的,他是咱们的战友!

    连绵2412公里的康藏公路,是十八军将士们用血肉之躯筑成。公路修到哪里,兵士们的脚步就走到哪里,整整四年的时刻,在修路部队的大军中,小女兵耿珊舟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进了拉萨。

    那一天,总算走到了拉萨河滨。拉萨河水在高原激烈的太阳照射下,泛着金色的瞵波,

    公路通车了!咱们成功了!古城拉萨——咱们来了!

    从豫皖苏到西藏,真可谓是隔着千山万水,女兵耿珊舟小小的年岁,跟着十八军这支英豪的部队,走过了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水。

    1954后,康藏公路通车,女兵耿珊舟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前留影。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