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03 08:34:39
  • 阅读(14407)
  • 评论(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原标题:北航60年前的结业规划是造一架真飞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许多威风八面的战斗机间夹着一架银色的轻型旅客机,外形不拔尖,看起来也并不起眼,但却是新中国榜首架轻型旅客机,由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千余名师生激战百天而成,本年已有60岁高龄。

    现在,当年参加研发的师生有的已到耄耋之年,有的已谢世。5月31日,“北京一号”研发团队的前期副总师俞公沼、后期副总师张吉臣、特设组组长张树林、动力组组长杨国柱、副驾驶方一苍重聚北航,叙述了“北京一号”背面的故事,以及60年前热情的焚烧年月。

    谈起这架飞机的诞生,这要从北京航空学院的结业规划说起。据俞公沼回想,其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只要4个教研室,即飞机规划、飞机工艺、发动机原理、发动机工艺,学生的结业规划听起来是一个“不可能完结的使命”:规划一架飞机。

    “其时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着一个疑问:北京航空学院五年制结业的大学生,按教育计划、教育大纲都学完了,现在要规划一架真的飞机,能不能规划,规划能不能成功?”张吉臣说。

    为了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57年,校园想象能否让学生参加一个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最好就是,以教研室为首,真材实料地规划一架飞机,让学生参加其间,实在学会造飞机。”俞公沼说。其时的校领导和教师终究达成了一个抉择:“咱们要让结业生规划一架实在而完好的飞机。”

    至于造什么飞机,咱们争辩了半年之久——一种计划是规划旅客飞机,另一种则是农业机。“农业机安全性不高,由于是一个发动机,别的外观也差一点。轻型旅客机是双发动机,安全性较好,外观流线型好,但功能性较差。”特设组长张树林记住,北京航空学院时任院长武光终究决定定下了轻型旅客机这一计划。

    1958年2月,在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听取了北京航空学院关于将教育与科研、规划、出产相结合,规划和制作一架飞机的想象,并当即表明支持,拨款15万元用于“北京一号”的研发。

    由于其时我国没有规划研发过大飞机,因而其时研发“北京一号”,毫无阅历可学习,更无体系的材料可选用。特别关于建校才5年的北京航空学院来说,规划中材料不全,试验室设备仪器不全,专用设备很少……困难重重。

    动力组组长杨国柱记住,仅仅把发动机装上去、装起来,都是相对困难的,“由于咱们其时学的都是教师教的、课本里的。比如说发动机终究怎样转的,咱们不知道,好在那个时候咱们有专门的教师傅了解发动机是怎样样的,所以咱们其时的解决办法就是调查研究,他们不会,咱们也不会,他们学咱们也学。”

    对此,校园成立了指挥部,建立了规划室和工艺室,别离下设10个规划组、3个出产预备车间和5个出产车间,1800余人参加其间。

    参加规划的师生,为了断定一个更合理、更好的规划计划,焚膏继晷找材料、算功能、绘曲线,先后提出了11种规划计划。总算定下来的计划,从定型到1958年7月12日画完最终一张图纸,仅用了35个昼夜,却一共完结了2000张绘图纸,人均日出图量达5.3张绘图纸。

    整体规划计划断定后,部件规划和零件规划全面铺开。因规划人员少,且缺材料、无阅历,又要在短期内交出悉数规划图纸,使命深重且艰巨。为准时完结使命,飞机规划和工艺专业的师生齐上阵,简直每天都加班到清晨一两点钟,乃至彻夜不眠。

    据了解,飞机的规划和出产多依托师生手艺进行,从运用计算尺断定每一个参数,到人力托举飞机装置起落架,连飞机蒙皮上的铆钉都是手艺敲制的。

    “其时根本都是连轴转,许多学生晚上就在试验室眯一瞬间,持续干。”俞公沼回想,后来武院长看到教师学生们太辛苦,让食堂在12点开了一顿餐,“学生们都说,大馒头真好吃!”

    1958年9月24日清晨,“北京一号”在北京首都机场以300公里的时速、超低空10米高度掠过主席台,全场欢娱。“其时咱们就坐在楼顶上等着起飞,飞机成功上天,咱们都乐开了花”,“北京一号”研发团队副总规划师张吉臣回想到。

    首飞后不久,“北京一号”又连续进行了更长线航线的飞翔试验,累计试飞46个起落,飞翔30余个小时,阅历了多种气象条件的检测,依照预订的试飞项目,对飞机功能进行全面查核。成果证明:质量和飞机功能杰出,具有杰出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这标志着新中国自行规划制作的榜首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经过了检测。

    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曾表明,“北京一号”能在100天内试制成功,不只是新中国的壮举,并且打破了国际航空开展史的先例。

    曾参加“北京一号”研发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浚院士以为,“北京一号”的研发使得北航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教育科研与出产实践的结合,北航不只可以为师生供给学以致用的时机,并且促进了学科的穿插交融开展。“让学生参加实践,可以协助学生未来快速地融入工作岗位中去。当年参加‘北京’系列飞翔器研发的北航59届学生中,走出了多位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锋指出,60年前“北京一号”首飞成功,在我国航空史上留下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观,也在北航校史上写下了一页浓墨重彩的华章。“可以说,'北京一号'是北航师生团体才智的结晶,也是北航教育科研与出产实践相结合的模范,更是一切北航人为之自豪的精力adobe破解版标志。”

    中青在线北京6月2日电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