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1-09 18:30:05
  • 阅读(10618)
  • 评论(8)
  • (新春见识)"赤军粉":80余年的初心与传承

    中新社宁夏西吉1月9日电 (李佩珊)寒冬时节,9日清晨5点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乡民摆文莲和街坊苏文梅已在"赤军粉"加工厂房开端了一天的繁忙。

    "赤军粉"便是人们熟知的马铃薯粉,西吉县前史上"苦瘠甲天下",是宁夏贫穷面积最大、贫穷人口最多、贫穷程度最深的一个县。这儿十年九旱,民众靠栽培马铃薯营生。1935年长征期间,赤军兵士看到当地老百姓只会蒸、煮马铃薯,便手把手教他们怎么使用马铃薯制造粉条。兵士们将马铃薯搅碎,用石头磨磨面,再通过沉积、过勺、水煮、暴晒等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条就被制造了出来。

    当地马铃薯粉条的共同口感赢得海内外顾客喜欢,这既处理了当地马铃薯不易保存的问题,又为老百姓打开了致富之路。为感谢赤军,当地人亲热地称这种粉条为"赤军粉"。

    "赤军粉"成了王河村脱贫致富的主导工业,当地以贩卖粉条为主的运输业也随之鼓起。在粉条工业的带动下,王河村于2015年成功脱贫,2018年年末,乡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刷网主站过万元人民币。

    "加工粉条的技能简略易学,可要做好,需求下很大的功夫。"摆文莲坦言,自己学了3年多,还未能熟练掌握最中心的工序——漏粉的窍道。"咱们古老板做粉条20多年了,他那个巧劲他人真的比不了。"摆文莲口中的"古老板"便是王河村四代都以粉条制造为生的致富带头人古银海。

    "曾经一天做300斤便是全村最高产值,现在一天3000斤也是轻轻松松。"古银海告知记者,最早没有冷库,只要冬季才能做粉条,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冷库,除了中心技能纯靠手艺外,其他满是自动化出产,产值显着增多。"本年一年光靠粉条就可以给我带来25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过完年想去城里再买套房。"古银海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

    走在王河村,农家小院、郊野乡下挂满了白色的粉条,成为一道共同的景色。

    "一向都是求过于供,你看,这些晾好的粉条明日就要装车发往北京。"兴隆镇党委副书记李国文指着满院暴晒的"赤军粉"告知记者,"本年开春扶贫车间投产后,日产值还能翻番。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参加‘赤军粉’的制造部队,咱们规划的‘赤军粉’前史展览馆五月份也要开馆了。做好‘赤军粉’,不仅是传承,更是一份初心。"(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