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4-08 16:00:06
  • 阅读(5499)
  • 评论(3)
  • 以石比德,当下咱们怎样赏石

    我国向来有赏石爱石的传统,古典园林建筑有"立石",书斋清供则有"供石",赏石是文人雅士经久不衰的一种风气,寄寓了国人特有的天然观和宇宙观。

    早在宋代,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文人就以爱石出名,"米芾拜石"的故事为后人争相传扬。国人拜石,皆因以石比德,石德即仁德,寂静恬淡,不哗众取宠,坚固坚强,宁碎不弯,胸襟秀丽,不言自重,能够说,石头所具有的优异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精力的一种标志。 ——编者

    我曾结交的两位藏石家,姜雷先生是传统赏石的一个代表,凝聚了数十年两代人的汗水堆集。他的藏石,种类多样,相貌各异,然均由前人旧家递藏而来,可谓撒播有绪。丁文父先生原是我国古典赏石研讨的先行者,但近年来,他站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斗胆提出赏石也要"向前看"的观念,向传统开刀。两位保藏家保藏观异中有同,承继中有生发,关于咱们怎样从头审视传统文明,或有学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写于山东,或许能够看作人类赏石爱石崇拜石头的最好注释。青岛拨云轩主人姜玉君、姜雷两代人精心蒐集古典赏石保藏,能够说,即为对传统的照射。

    姜玉君结业于中心工艺美术学院,是吴冠中为数不多的早年学生。提到古典赏石的保藏,姜先生说这其实和他当年在美院的学习日子,和老先生们的往来,潜移默化,联系很大。上世纪80年代末,公派去美国学习调查,住在纽约很长一段时间。业余时间,他跑遍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如饥似渴地学习赏识古今中外如烟似海的艺术品。这份海外履历,促进姜先生开端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国旧有的东西。

    姜先生保藏古典赏石,他牢牢掌握两个原则,首要,东西必需要白璧无瑕,不能是残次品;其次,石头之外,必需要有原配的老座子。这两条缺一不可。姜先生只保藏老石头,这儿所谓的老和旧,是指它很早就被前人把玩、赏识和保藏过,而不是刚刚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原生石,新旧的别离就在这儿。所以,座子的新旧倒成为判别石头老不老的首要手法。我很敬服姜先生这两条保藏规范。眼光好,懂得抑制,大凡优异成功的保藏家,两者缺一不可。

    拨云轩赏石的一个特点是石头的种类多,除常见的太湖、灵璧、英石等大宗外,还有崂山石、青州石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石种,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确认考证。另一大特点是赏石的座子花式很丰厚,粗分就有苏作、粤作、京作和鲁作四大类。苏作精密整饬,粤作花哨小巧。京作也即宫殿作,则显得尊贵华美。我在姜府寓目的那些鲁作底座,拙朴大气,浑然高古,让我大开眼界,江南地区历来没有见过这种风气。这儿无妨多说几句。

    初看这样的鲁作风格,咱们开端误以为是最初那些山东工匠的手工粗糙,甚至有"偷工减料"之嫌,和苏作、粤作之精工细巧无法比。但审视摩挲好久,我似若有所悟。看到这些鲁作座子大多仿照明式家具风格中的供桌款式,简练明快。我不由想到,山东泰山乃我国最爱崇之山,它又叫岱宗。陈从周说,"岱者代也,东方万物之始告知之处,为群岳之长。"历代帝王登临泰山封禅祭祀,"表面上是祭天,实际上是告民",它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昌盛的标志。再联想到山东特有的泰山石敢当,以及洞天福地等等崇拜,我忽然领悟到,这些鲁座山子,其实不是用来做艺术赏识的,或许说审美是其次的,最首要的它承载着一种供奉的功用,是一种敬畏六合的崇拜之物。正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相似宗教意味的石头崇拜,所以这些石头首要不是艺术品,首要初衷不是被人用来把玩赏识的,是放在供桌上让人敬重礼拜的,因而它的座子也就用不着四面润饰。大朴不雕,或许这正是这些鲁作座子高深的当地。

    齐鲁大地,历来便是礼仪之邦,孔孟之道名垂青史,儒教家喻户晓。即便是这些古人留下的石头和座子,也让咱们抚触到浓浓的上古遗风,是个值得深化研讨的好课题。

    丁文父先生在我国赏石圈很有名,曾在古典赏石研讨方面作出过许多开创性的奉献。比方他的几部著作,《御园赏石》(2000年)和《我国古代赏石》(2002年)还有稍后的《石盆雅趣》(2010年)等专著,直到现在,仍是洛阳纸贵,风行石界。

    丁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系高材生,他一向便是位好学敏求的学者型保藏家,对许多类别的古器物均有稠密的爱好,精深的研讨。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知道和理性精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丁先生并不因而自鸣得意,抱残守缺。这些年来,他站在全球文明的视界高度,从头考虑我国赏石文明中一些至为要害的问题。其间一个问题便是:一千多年以来,咱们的赏石传统和审美习气,特别爱崇石头外形的"纯然天成",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对石头形状作人为的修整,也往往要根据"天然"为榜首规律,故意地去除人为的痕迹,极力要做得"宛如天成",天衣无缝。

    这当然无关对错,但为什么不能够改动一下?"为什么‘人为’不能够向着‘非天然’的方向尽力?为什么‘人为’不能够‘以变其美’?为什么‘人为’不能改动天然造化?造物当然能够为师,但千百年来为什么咱们总是要‘师法天然’或许至今仍停步于‘师法天然’呢?"

    多年来这些问题一向困扰着他,一时找不到满足的答案。赏石要"向前看",路在何方新加坡试管婴儿?特别当丁先生在西方日子了许多年,对西方美术的开展前史有了适当知道,特别对罗丹、亨利·摩尔和赫普沃斯等雕塑大师的创造理念有了深化的了解后,他开端进一步追问自己:"小说能够换个写法,音乐能够换个谱法,戏曲能够换个编法,绘画能够换个画法。为什么赏石不能够换个‘作’法?"

    事实胜于雄辩,只要著作能证明全部。落实到详细的创造方法上,丁先生雷厉风行,开门见山,选用简练的"一刀",将赏石切开,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线面联系和空间结构,将顽石从天然之物蜕变升华为艺术之物,然后赋予更多的精力内蕴。这一刀,意味深长。

    《千年之石,只欠一刀》系列直接运用具有传统文明意味的我国赏石,每个巨细从十几厘米到六七十厘米不等,姿势纷呈。计有太湖石三块、灵璧石十五块,灵璧石中还有一块比较罕见的黄灵璧。打破千年审美枷锁,将这些赏石斗胆"开刀"后,既让它们各自构成无法意料的块面和空间联系,又让著作自身宣告现代和传统的分裂,充溢现代精力光华。

    一刀取胜,其实真实做起来是不是有许多难度呢?我曾问丁先生。

    丁老说,的确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作,开端时怎样切,什么视点,切开会是什么姿态,都是问题。并且,石头又这么重,虽然有工人协助制造,但全程都要自己做决议,做决议,做挑选。在详细切开制造的过程中,切坏了许多,一次次失利,能够说多半以上是废品。后来逐渐有了些经历,也常常有一些惊喜发作。比方那块最大的黄灵璧,开端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一刀下去,切开来,发现里边竟有那么杂乱弯曲的结构和块面联系。

    假如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丁文父的这些著作,令人联想起现代艺术史上杜尚的著作"小便池",联想起意大利画家封塔纳在画布上的尖利"一刀",在今世文明艺术界无疑具有特别的含义。丁老由学者向艺术家的斗胆"回身",气魄之外更多的是根据他对我国古典文明的酷爱,和对中西方文明异同的深入知道,还有他那斗胆立异的精力,这一点特别让人敬佩。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38  收藏
    SEO研究大全 - SEO站长必备 - KK免更新建站系统

    远端数据有问题!